【特邀报告】太阳爆发活动中磁绳的形成、结构与演化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特邀学术报告

YNAO Colloquium 2025

14

报告题目:太阳爆发活动中磁绳的形成、结构与演化

主讲人:刘睿 教授

报告人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时间:2025910日(星期三)09:30-11:00

报告地点:科研7号楼2楼阶梯教室

主持人:陈雪飞

腾讯会议号:504-793-324

特别说明:因报告人时间冲突,本期特邀报告临时调整至周三。

报告摘要:

~~~~~~~~~~~~~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磁通量绳(简称磁绳)的概念源于空间飞行器对行星际CME中螺旋磁场的直接探测,被认为是CME的核心结构,在太阳爆发活动的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磁绳在宇宙等离子体中普遍存在,在磁重联和粒子加速等基本物理过程、以及行星磁场和日球层中的各种动力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太阳日冕磁场的直接观测,并受到日冕成像观测的视线积分效应和投影效应的限制,太阳大气中磁绳结构的证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对于磁绳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内部结构以及爆发的触发机制等,更是知之甚少。

报告人近十余年来从观测出发,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围绕着证认磁绳结构,定量分析磁绳的形成、演化与爆发过程来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发展了基于磁螺绕数与挤压因子证认磁绳的客观判据,实现在三维磁场中精准证认磁绳以及复杂磁绳系统,并根据磁绳足点性质和演化特征来诊断其内部结构和磁场特性;2)提出种子磁绳的概念和CME磁绳初发机制,为解决磁绳在爆发前还是爆发过程中形成的长期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3)发现双层暗条及其爆发的触发机制,并通过追踪暗条物质的分布和运动,诊断其磁场结构和演化的物理过程。

~~~~~~~~~~~~~

报告人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讲席教授。1996-2003年在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专业攻读本科和硕士;20091月获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日地物理研究中心空间天气实验室工作;2012年以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担任教授,2019年晋升为二级教授。先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在Nature Astronomy,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


主办: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学术委员会

联系人:柳正伟






附件下载: